《劝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二、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能力。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张2,掌握积累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教学目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三、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四、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五、文本内容研习探究(一)朗诵点拨(1)学生读课文一遍(个体展示)(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字音、节奏、语气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3)齐读课文思考:找出本文论证观点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全文内容的了解(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研习第1段(1)学生齐读第1段(2)师生共同讨论第1段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3)再读课文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设计意图:1。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能力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2.研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