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体裁——表“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时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一般以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表”的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希望和恳切之意。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于南阳十年,藏器待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隆中对),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荆州、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辅佐刘备。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用火攻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他志在出师北伐,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一个完人,“诸葛亮”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智绝”)。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但诸葛亮还是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托孤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群臣彼此之间的信任,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作背景《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出师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公元223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章,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向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