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七单元中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它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其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新时期外交成就。教学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二、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之间,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历史思维能力较薄弱。学生在初中对新中国外交已有所了解,对万隆会议、尼克松访华的事迹并不陌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课前预习学案上有一句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分析可能还不够全面、透彻,理解力有限,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质疑。在针对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风向标的分析,学生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理解掌握新中国在日内瓦和亚非国际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就。理解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概况和意义。理解掌握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正常化原因、概况和意义。理解掌握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则及其指导下的外交成就和意义。理解掌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新发展及其成就。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整体把握我国五十多年的外交发展历程,培养综合分析和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发展演变和外交成就,认识外交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微课程《新中国外交》,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2微课程《历史评价方法》,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4运用问卷星,进行班级总体评价,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导入利用视频《旧中国屈辱外交》、《周恩来外交风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会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为PPT视频、什么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探究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PPT,学生可以回看,暂停课前微视频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互评PPT展示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后,运用所学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微视频建构体系教师展示概念图的基本架构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图训练学生在PAD上完成提交PAD网络问卷星评价小组评价整体班级评价,个别同学评价,题目选项评价老师板书小组长汇报分数网络评价平台,数据分析研讨疑难,当堂明确讨论疑难题目,必讨论,个性化疑难学生讨论展解决示解决疑难历史启示和感悟学生体会,体验,感受,情感升华PPT作业,学生历史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