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重点难点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教法教具讲练结合法多媒体教学过程特色教案一、亲近教材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的内容:(2)文学艺术①文学艺术的作用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作用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3)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根本途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重要途径: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贡献(2)表现(3)特点: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4)地位: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5)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6)意义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文化的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心爱心专心(3)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二、典例分析(08年宁夏19).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辨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①表述错误;④中“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不对应,说法不准确。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因此②③正确应选择B。(08年江苏22).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说明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引进。D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均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三、考题回放(2009年广东文基)1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包容性B.不平衡性C.同一性D.时代性《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回答10~11题。(2009年天津卷)11.上述材料说明用心爱心专心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四、课后作业《学海导航》同步训练第284页教学后记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