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论雅俗共赏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的字词;了解文艺评论文体的特征,学习文艺评论的思维和写作手法。2.读:分析探究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国雅俗文化对促进国民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整合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过程。3.写:运用本文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完成片段写作。4.练:掌握例证的方法。一、诵记名言警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的散文具有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而又不失清新活泼,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温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主要著作:《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论雅俗共赏》是1948年出版的一本杂文集。作者站在“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或者说是接近于人民的立场,阐释了文学艺术应走的道路和发展趋势,书中各篇论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的。这些文章,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古今融汇,观点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是朱自清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将《论雅俗共赏》一文放在该书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2.文学知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学评论的对象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的论证过程。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陈寅恪(yínkè)②同嗜(shì)③柳耆卿(qíqīnɡ)④蜕变(tuì)⑤两橛(jué)⑥佼佼(jiǎo)⑦譬如(pì)⑧诲淫(huìyín)(2)多音字①供②禅③差④参(3)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寒尘:今写作“寒碜”“寒伧”。本文中是丢脸、不体面的意思。②虚妄:荒诞无稽。③分水岭: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④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⑤参差错落:交错纷杂,不整齐。⑥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2)近义词辨析①凝结·凝聚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聚: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聚集,积聚。例:a.印尼上海江浙同乡会银会组织为了进一步凝聚乡亲们彼此间情谊,加强团结,互助友爱,于12月4日中午12时,在椰城海港餐厅举行每月聚餐一次的联欢会。b.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代建设者、管理者的辛勤汗水,广大公众和无私捐赠文物藏品者的关心和奉献。②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地,毫无顾忌地(贬义);后者指不加隐蔽的,面对大家的(跟“秘密”相对)。例:两公司公然采取了互相干扰或拒绝服务等方式,并以媒体公开软件自动弹窗等方式将双方冲突扩大化并突出且频繁地展现给广大用户,妨碍广大用户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