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鲁教版)集体备课材料一、教学目标1.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学会运用有关图表解释、应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本节课时为两课时。(一)课时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具体如下:一、水圈1、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2、地球上的水量和形态:1)3/4“水的行星”2)形态:固态、液态、气态3)按空间分布分海洋水96.53%------主体大气水陆地水3.5%读课本图表,注意突出:该表说明水储量的对比关系,淡水量少------合理利用淡水和节约淡水很重要。4)按水的性质分咸水淡水2.53%(可利用的约占淡水的0.3%)3、地球上水的重要性:①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水中环境的塑造者(塑造地表)[过渡]翻看课本P.72练习题降水与纬度变化有何关系?上升、下降气流是如何制约降水的?------从图可知,降水分布与纬度有关,而降水又与气流关系密切,显然大气环流的作用使水分得以循环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真的到海不复还吗?用心爱心专心二、自然界的水循环读“水循环示意图”分析:1、概念:自然界中的水在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通过各种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从图可知:组成地球水圈的各种水体不是弧立的,而是有联系的,这些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及地下径流等环节相互沟通,根据发生领域的不同可以把水循环分类: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意分析并讲清各种水循环的具体组成环节3、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通过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得以再生;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形成。③水循环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的调节作用。三、河流水源的补给①雨水的补给;②冰川水的补给;③其他补给类型(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补给等)。练习1、水循环学说认为()A.水循环指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的三态变化B.水污染可以依靠水循环完全解决C.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形式D.水循环是岩石圈中化学元素迁移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