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应用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说出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说明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二、教材分析1、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2.教学难点(1)种群的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3.教学疑点(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应用)。(2)制约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应用)。2、教材解读课文解读一、种群的特征P48第1段种群是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P48第2段P48第3段P48第4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密度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调查方法来估计种群的大小或种群密度。①直接统计法:就是直接用目测统计的方法,适用在开阔地区统计大型的哺乳动物数目等。②标志重捕法:本方法的原理很简单,设某种群有N个个体,其中a个个体是第一批捕捉并标记,放回原处。经过一段时间后,估计标记个体与原来未标己个体混和均匀。再捕捉b个个体,其中c个个体是带标记的。则某种群的总个数就可以求出:即N:a=b:c,N=ab/c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稳定的种群,即该种群没有迁移现象,出生率和死亡率几乎相等。统计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类数量或某一昆虫的数量时,常采用此法。③取样计算法(样方法):在需测定的陆地或水域随机划出若干个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全部个体。求出所有样方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以此估计种群的数量;或者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统计范围大,种群个体较多的常采用此方法。④间接估计法:常用统计动物洞穴、粪便、皮毛收购量等的数量来间接推算总量。P48第5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般的自然种群,这种预测是比较正确的,但对人口数量变动来说,还要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P49第2段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白蚁等。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相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P49第3段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在对人口数量进行调查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重组的指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但个体的迁入和迁出也能影响到种群数量的变动。人群既具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