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粤教版必修五课件•背景介绍•原文解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赏析•思想意义探讨•课堂互动设计目录01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此期间,他得以阅读大量书籍和档案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写作素材。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公元前136年,司马迁进入仕途,历任郎中、太史令等职。司马迁早年在家乡学习,广泛涉猎各种学术流派,后入长安从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中期(约公元前101年)的3000多年历史。在创作《史记》之前,司马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写作素材,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写人物的生平、性格、才能和贡献来反映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也是他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李陵之祸是指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5000步兵出击匈奴,最终因兵力悬殊和战术失误而战败被俘。在此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叙述了自己遭受李陵之祸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抉择。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和人格侮辱,最终选择了宫刑。02原文解析原文理解010203背景介绍文本解读段落分析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背景,以及该信的由来和背景。逐句解读原文,解释每个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对每个段落进行分析,概括段落大意,揭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字词解释虚词用法解释文章中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等,帮助读者了解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重点实词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通假字等,帮助读者理解字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特殊句式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如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段落大意概括第一段第三段介绍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以及他担任太史令后因李陵案被判刑的情况。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不能响应他的营救请求的原因,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史记》的写作初衷和期望。第二段第四段表达了司马迁对于受到宫刑的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达了自己不甘和痛苦,以及他在狱中坚的不幸和痛苦,并表达了对于持写作的决心和信念。任安的感激之情。03人物形象分析司马迁的人物性格忠诚勇敢司马迁对历史有着极高的忠诚度,他尽心尽力地记录历史,不偏不倚,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司马迁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勤奋谦虚司马迁非常勤奋,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不断深入研究。尽管他在历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但司马迁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报任安书中的人物关系司马迁与任安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与任安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关心。司马迁则以书信的形式回复任安,表达了自己对任安的感激之情和对历史事业的执着追求。司马迁与汉武帝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没有直接提及自己与汉武帝的关系。但是,从其他历史文献中可以得知,司马迁曾为汉武帝的近臣,为他记录历史和整理文献。然而,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并没有表现出对汉武帝的特别敬仰或忠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时非常客观公正,他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功绩,还关注他们的品德和人格。他强调历史人物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他们的品德应该受到尊重和敬仰。对当代人物的评价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并没有直接评价当代人物。但是,从其他历史文献中可以得知,他对当代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评价。他批评时弊,呼吁社会改革,提倡正义和公平。04艺术特色赏析叙事技巧分析倒叙手法对比手法细节描写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述了任安的处境,再回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