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2019山东东营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2.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B.图甲中所示的全部物种再加上分解者就是生态系统C.从图乙中可知,物种2的种内斗争最剧烈D.若图甲中生物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kg,至少需要B130kg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包括所有植物和蓝藻等生物B.乙和丙属于消费者,图中共涉及3条食物链C.若乙1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丙2的数量增多D.过程“戊→丁”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4.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103kJ/(m2·a)〕,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C代表分解者,E1代表的含义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7%C.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5.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能量数值(kJ·m-2·a)动物种类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031.0030.90.10小蜘蛛(肉食)12.6011.9010.001.90盐沼蝗(植食)3.711.370.860.51黄鼠(植食)5.603.803.69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7.如图为某果园中能量流经某害虫种群的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要防治虫害,则应设法使该害虫种群的能量摄入量减少B.据图可知,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害虫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图中X中的能量与M的比值来表示D.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图中粪便和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8.如图曲线中相关数值沿箭头方向递增,下列生物学规律不能用该曲线反映的是()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随氧气浓度的变化B.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物种丰富度的变化C.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随饮水量的变化9.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如图为一个生态农业的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农业的总能量是水稻、杂草、蘑菇和蔬菜所固定的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鸭,处于第三营养级C.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因而该生态系统物质上可做到自给自足D.该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10.(2019河南郑州模拟)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有同学认为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草的昆虫和吃草籽的鸟构成了第二营养级,该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填“不变”或“可变”)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3)一场低强度的火灾过后,草原上的植被很快恢复,从生物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