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一文言断句练前提醒解答文言断句题,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1.读。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2.审。“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3.断。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能力的,我们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向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前和宾语后断句。4.选。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一些文言断句题,以增强语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答案A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发”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缺少宾语,“兵役”作了“发”的宾语,因此应该在“兵役”后断开,可排除B、D两项;第二处“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是一个骈句,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参考译文范升,字辩卿,是代郡人。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现在正是春季,一年的开始,却动员百姓到远方服役,戍守边疆,野菜不能充饥,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腹地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极其艰难、危急的困境,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向皇帝极力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最终没有采用。范升称病请求退职,王邑不允许。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馀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答案C解析先找出名词,其一般在句中担任主语或宾语,语段中的名词主要有“龙场万山”“苗”“僚”“守仁”“夷人”。“伐木为屋”省略了主语“夷人”,“喜”的主语是“夷人”,故“喜”后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日绎旧闻”省略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