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荣誉与爱荣誉◎诗海拾贝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赏析】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首句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意深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两句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徊”二字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语林撷英关于荣誉的名句1.荣誉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歌德)2.荣誉就像河流:轻浮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稳重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培根)3.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一事无成。(居里夫人)4.荣誉就像萤火虫,远看闪闪发光,近看既不发热,也不怎么亮。(约翰·韦伯斯特)5.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西塞罗)6.荣誉是美德的影子。(欧洲)7.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达·芬奇)8.社会荣誉源自物质占有,而有时它又更像是获得这种占有的跳板。(弗兰克·帕金)◎作者卡片姓名罗家伦生卒年1897~1969籍贯浙江绍兴相关材料曾在著名刊物《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1928年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7年任国史馆馆长。主要著作有《科学与玄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背景呈现1932年至1942年,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达10年之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京成为日本侵略军空袭的目标,中央大学校舍被炸,罗家伦带领全校师生西迁到重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办学。他这样激励师生:“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重庆的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做了一系列演讲,1942年他把这些讲稿汇编成《新人生观》一书,《荣誉与爱荣誉》就是其中的一篇。1.字音辨识(1)单音字黯淡(àn)懔然(lǐn)玷污(diàn)枢密(shū)骰子(tóu)白圭(ɡuī)侥幸(jiǎo)譬如(pì)作祟(suì)汲汲求名(jí)(2)多音字称称许chēnɡ鲜鲜有xiǎn觉错觉jué称心chèn新鲜xiān睡觉jiào2.辨字组词3.词语辨析(1)轻视鄙视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之意。“轻视”指不重视、不认真对待。“鄙视”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视”的语义较重。(2)不齿不耻“不齿”指不看作同类,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不耻”中的“耻”具有意动用法,“不耻”有“不以为可耻”的意思,后边可直接接词语,“不耻”前边不能加“所”。4.词语积累(1)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2)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3)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1.文章第十六段的论证条理分明,请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论证的。[我的理解]这一段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要提倡集体的荣誉观念”,然后解释了什么是集体荣誉观念,接下来列举家庭、商店、学校的事例论证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最后小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没落和毁灭,必须由构成他的分子,共同努力维持和增进他集体的荣誉。”2.文脉梳理1.为了明确荣誉的内涵,文中是怎样将这些概念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进行对比分析的?[我的理解]作者将这一概念进行区分,明确“荣誉”一词的内涵,指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荣誉则不然。它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野心是“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