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s\up7()教材概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单从文字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描写了宴集的欢乐情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最后点明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浑然天成。从思想方面看,作者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有力地批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由于学生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文中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及作者缘何抒“死生”之悲等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教学难点是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品读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言词句含意,朗读并背诵全篇。思路方法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第二、三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提出疑难问题。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教具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地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s\up7()第1课时导语设计请同学们欣赏《兰亭序帖卷》(打出“兰亭序帖”幻灯片)。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华民族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324字,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传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皇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皇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之有关的散文《兰亭集序》。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现山东省临沂县)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2.社会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由于政治腐朽而导致的严重内乱,西晋王朝存在仅三十多年就迅速崩溃。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入侵使士族地主阶级同普通民众一样在战火烽烟中经历了惨痛的生离死别、颠沛流亡、国破家亡。东晋王朝所提供的相对稳当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在噩梦般的回忆中,细细品味那可怕的历史灾变和人生苦难。为了寻求慰藉、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