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及相关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之、其”“也”“则”“于”“乎”“所以”等实词与虚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把握“师”与“道”的内涵3.积累相关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三、教学难点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2.掌握“其”“之”“乎”“所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正确认识“师”与“道”,四、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阅读五、课时: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家对于老师又是怎样的认识呢?在唐代,由于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进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不管他们的学业怎样,出来都可以做官。因此,他们轻视老师,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也没有人愿意做老师,谁做老师,大家都会群起而攻之,“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盛行。对于今天,我们又持何种见解呢?“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注意引导学生亲近母语、亲近语文)(二)解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三)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四)朗读、正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老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用心爱心专心(五)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掌握文章大意,疏通字词,见教材批注及教参)(六)整体感悟1、内容理解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2、结构线索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提出观点,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与标准、择师的原则)。第二、三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四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五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小结:由立到破,破立结合;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理据充分、透彻,说服力强。3、疑难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者……终不解矣从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