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讨论与合作一、讨论题目《鸟啼》是一篇饱含激情的议论性散文,文辞优美,含义隽永。仔细阅读全文,你能透过作者对鸟啼的描写,看出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信念吗?二、讨论指导讨论方式:1.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每4~6人为一组,课前到阅览室或从网上查找有关材料,共同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然后推举一人执笔记录并作为最后发言人。2.采用集体讨论交流形式,由每组推举的一位同学上台做交流发言。其他同学可作一定的评价和补充。3.教师要始终从旁协助、指导。并起到协调的作用。讨论思路:1.根据课文,弄清楚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描写“鸟尸”的,又是怎样写出在新的春天里,鸟啼是如何由小变大,由含含糊糊、断断续续变为明快活泼、生机勃勃的。从而体会生命的延续力量的伟大。2.劳伦斯写鸟儿的啼鸣,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和表现。反复诵读这些片段,再审视一下自己熟悉的动物、植物,看看是否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分别用一段话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你认为自己在面对这个世界时,哪些做法是符合课文精神的,哪些不是。4.读了这篇文章,你打算今后要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生命?为什么?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运用与解析一、学海拾贝阅读散文的方法1.“情”“意”结合法小说,重在“事”和“人”,散文,则重在“情”和“意”。阅读散文,第一要旨是努力进入作者提供的境界,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地的喜怒哀乐。读《荷塘月色》,最好想象一下,自己随着朱自清笔下的煤屑小路,静静地步向那片荷塘,目睹眼色下的荷叶荷花,身沐如流水的月色……这时候,你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境?是宁静,还是放松?读《记念刘和珍君》,也最好追踪鲁迅的那种既“无话可说”,又“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矛盾心理,并体会隐在这矛盾心理背后的那种深沉的悲愤之情。散文的“情”和“意”是紧密相连的。你读出《荷塘月色》中作者那种宁静、放松之情,还不够,还要想一下,为何作者面对这荷塘、这月色,会产生如此之情?这是读出散文“意”的基础。前面说的“心里颇不宁静”,面对荷塘、月色,又感到宁静、放松,作者的隐含之意渐渐清晰;同样,读出《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悲愤之情,又要问,鲁迅悲的是什么,恨的是什么?这样,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意”也渐渐凸出。2.“文眼”为纲法诗歌的诗眼就如诗的“眼睛”。散文与诗歌最接近,散文的“文眼”亦如其“眼睛”,抓住了“文眼”,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到了解开文章主旨的钥匙。优秀的散文一般都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创造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或在文首,或在文中,或在文末,不管在何处,都应前后照应它,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看不见的红线。《荷塘月色》的“文眼”是文首那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基调,下文写荷塘的宁静,正是与心绪的不宁静相对照。《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眼”是“想写一点东西”又“无话可说”,它也为全文那种悲愤之情定下了基调。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3.语言品味法读小说要力求速读,读散文应放慢速度,有的地方甚至要咬文嚼字一番。(1)要读出散文的言下之意。散文讲究含蓄美,不少地方点到即止。如果一目十行,往往忽略过去了。如《荷塘月色》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下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如果匆匆读过,忽略了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我们往往只能读出作者是在竭力描写月色下荷塘之美。最后一个“但”,文意一转,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在此时的愁思之深,是那种无法排遣、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