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能力目标(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的主旨。(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二、解题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道难》作者,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三、听朗读、诵读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言诗首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山,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用心爱心专心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本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读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音。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四、整体感知1、积累词语蚕丛及鱼凫:杨雄《蜀王经》:“蜀王之先,名蚕丛、鱼凫……”蚕丛、鱼凫是蜀国的先王。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道路;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比喻道路险验。喧豗(huī):喧闹声。峥嵘:山势陡峭。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一夫当关,万夫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