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劝学教案苏教版必修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二教学设想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2、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l)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虚词温故知新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二教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研读课文。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