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好儿子一、内容详解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围绕自己的母亲,叙述了一些生活琐事,真挚感情一以贯之,使文章浑然一体。全文七段,解析如下:第1段,文章起笔即介绍“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可见母亲是个极普通极平凡的人,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然后写母亲不清楚“我”从事的写作工作,只晓得“我能写字”,“就操心我的苦”,感叹“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这反映了母亲对自己儿子天然的疼爱。接下来写母亲在城里小住的情况:给儿孙缝制的棉衣像狗熊一样笨拙,看不惯城里的铺张浪费,看到“我”打骂孩子她心疼,和“我”闹,“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母亲的举动平凡得甚至有些土气,但这平凡中却包含着勤俭的美德和对儿孙朴实的爱。第2段,母亲的姓作者是从舅舅那里知道的,母亲的名字作者到12岁才偶然知道,可见母亲是何等平凡。“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母亲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他秉承了母亲的勤劳、隐忍,在不同的环境,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这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延续。当然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一味的“忍”并不可取,因此可以说母亲的性格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升华,有了更高的价值。第3段,本段开头写父亲的去世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想起同样年迈的母亲,作者心生不安。“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或许很多儿女读到这里都会心头一震,可不是吗!日夜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何曾把母亲的冷暖挂在心上?每每不安时,总是用钱或东西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接下来写母亲把一卷一卷的钱差点给老鼠做了窝,买来的零嘴也是给了村里的孩子们,一方面表现了母亲的无私善良,另一方面也暗含作者的反思:母亲需要的难道仅仅是钱吗?当那些孩子吃完糖跑开,母亲笑着骂了又呆呆发愣的时候,我们怎会感觉不到她的落寞与忧伤?爱是相互的,母爱无私不期求回报,可我们不能心安理得而不去回报。第4段,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母亲不分昼夜地忙碌,“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尽显母亲勤劳的本色。接着回忆上大学时,假期结束进城前一天夜里“开家庭会”,总是父亲“主讲”,“直要讲两三个小时”,而母亲是“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打盹”。“家庭会”结束后大家分头去睡,而母亲却又忙着关院门、猪圈,检查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特别是还要“收拾我的行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母亲的朴实、憨厚,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第5段,作者父亲去世后,要立即接母亲来城里住,她不来,“说父亲三年没过,没过三年的亡人会有阴灵常常回来的,她得在家顿顿往灵牌前贡献饭菜”。表面上是所谓“迷信”,其实反映了母亲的善良和对父亲的怀念。接着写母亲打牌,收鸡蛋,卧荷包蛋待客,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勤俭、热诚,她总是想着别人而极少想到自己。又写给“我”带梅李,梅李给“我”留到彻底腐烂,朴素深厚、体贴入微的母爱跃然纸上。第6段,当知道作者“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时,母亲“悲伤得落泪”,冒着风雪来看“我”,“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血浓于水、血肉相连的母子亲情是多么感人!越是在人生处于困境的时候,越见出真挚的无私亲情的可贵。第7段,真挚深厚的母爱给了作者力量,他深情地写到:“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其实怎么不苦呢?只是愈痛愈坚罢了。在尘世摸爬滚打,尝尽世间冷暖、酸甜苦辣,母爱是心底最牢固的支撑。作者说他最苦的是不能亲自伺候母亲,备感痛心地表达了愧疚之情,点了文题“我不是个好儿子”。结尾写母子分别,作者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了母亲,母亲懂了作者的心,收起钱后,又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母亲“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