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节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2.能力目标:①品味作品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把握散文中所使用的写景技巧。3.情感目标:①深刻理解梭罗在文中阐述的理念和朴素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的态度。学习提示1.揣摩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把握散文中所使用的写景技巧,体会其深广的意蕴。教材习题研讨一、①瓦尔登湖的颜色变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从不同的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时,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颜色的变化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②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地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钩了上来。③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④瓦尔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烟雾和南风,还有金色的春雨,还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给瓦尔登湖增添了生机,最后又写了湖水涨落起伏时的奇幻变化。二、①从山顶望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淡绿。②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了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③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与波光的另一面的黛绿色交替闪动,只是黛绿色略显重浊,在琉璃般明净的蓝中微呈浅绿。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三、本文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明梭罗不但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他还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梭罗在大自然的漫游中,在与大自然如此贴近的生活中,他成为康科德山水间与大自然最亲近的人。而《黄山记》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方法点拔一、从本文找出那些能表现瓦尔登湖清澈纯净的文字,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瓦尔登湖保持自身纯洁的。二、要结合作者的主张以及对大自然的态度,还有所分析的句子的前后文的意思。三、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对比时要结合作者的一贯主张和写作的目的,从文章的具体文字中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态度。[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美国的国庆节那天,梭罗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小屋。在木屋里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必给我爱,不必给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发自肺腑的呼声。二、作家作品亨利·梭罗,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50年代,梭罗卷入废奴运动,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三、重点字词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