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背景材料】一、关于柳永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11世纪上半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柳永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他精通音律,熟悉旧调,并能创制新调。他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伎、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伎还怀有真挚的感情。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那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有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这一点对词的发展史有很大的贡献。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作品,如《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临江仙引》等,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部分。其次写都市生活、锦绣山河的作品,如《望海潮》《抛球乐》《内家娇》《早梅芳》《木兰花慢》等,也给人较深刻的印象。而个别的蔑视统治阶级或触犯统治阶级的忌讳的作品,如《鹤冲天》《醉蓬莱》,则和他的出处进退有关,也可以看出他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生态度。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即事言情的较朴素,还渗透着一些口语方言,接近民间曲子词;融情入景的较清丽,还有一些相当高雅的。音律谐协,美妙动听,也是柳永词的特征。他的表现手法是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而深人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三变词》),“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还有人因为羡慕它而妄图超过它以相标榜,把自己的集子叫做《冠柳集》;甚至一些平素鄙夷他的统治阶级的词人也不能不受他的词的影响;到后来,除一些词人学习它以外,它在讲唱、戏曲方面还起了不小的作用。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枯元年(1034)中进士,曾做过睦州(今浙江建德)推官,定海(今浙江镇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二、前人评柳词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2.宋翔凤《乐府余论》:“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如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3.刘熙载《艺概》:“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4.周济《宋四家词选》:“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摄,有千钧之力。”三、关于词牌“雨霖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人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示范教案】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余”的别号。从这一角度说,诗、词有共同质性,两者欣赏的要点是相近的。但词又有自身的特点:(1)词是长短句,不如诗之易读易背;(2)词的分段,称为分片,中、长调的词都分片,一片就是一个乐段。分两片的最常见,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所以宜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3)词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