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4)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整体感知1.导语在1998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中国复旦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就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古老的问题困扰了中国哲学家两千多年。那么,是谁最先提出这个命题的呢?这个人就是儒家学派的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子2.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影响很大。3.主要观点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性,并视性善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以此为理论基础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应该说孟子是封建地主阶级有远见的进步的政治家。孟子曾率领他的门人周游列国,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他的理论在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始终未被采纳。六十五岁左右,孟子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遂成《孟子》。终年八十四岁。4.作品简介《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由孟子的弟子编辑,共七篇。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5.小结:上面我们介绍了孟子及《孟子》这部著作。孟子作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推行“仁政”理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语言特色。逻辑严密,巧妙设喻,善用排比和反问句式,笔墨酣畅,引人入胜。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孟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地主是怎样游说梁惠王的。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二)检测预习,让学生读课文纠正字音曳(yè)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学习目标(三)分析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自读,自问,自主回答,教师指正)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4.从课文看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提出了论辩的话题,即如何“使民加多”。也写到了梁惠王自以为“尽心”的骄矜态度。(四)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C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设喻说理,讽刺梁惠王的举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并无本质的区别。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五)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六)分析解读四五段: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无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