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草》(王愿坚)教材分析:课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主要塑造了杨光和周副主席的形象,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学情分析: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领会人物的性格,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目标: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3.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自学: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段落。尝试解决课后的习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过复述课文,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导入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预习中文体知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相关内容。)1.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2.关于“草地”: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3.字词学习半截(jié)帐篷(péng)僵硬(jiāng)火燎(liǎo)焦灼(zhuó)踉跄(liàngqiàng)挎包(kuà)愠怒(yùn)掀开(xiān)刀绞(jiǎo)酸涩(sè)拽到(zhuài)蔫巴(niān)倚赖(yǐ)残渣(zhā)撕掠(lüè)飒飒(sàsà)霎时(shà)绽开(zhàn)抽噎(yē)湿漉漉(lùlù)【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悟精神: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多姿多彩的,但是,请同学们记住的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在这些先烈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位,能否给大家介绍他的故事呢?(学生讲故事)今天我们再跟随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去结识一些为我们取得幸福生活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人们。主要内容: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抓住线索理情节:——草1.战士误食野草班长摸黑报告(开端)2.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3.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进一步发展和高潮)4.平易近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最后明确)【学生活动三】激辩创新探索人物(学生活动:学生划出对杨光描写的语句,并思考问题。)§3、4、7、11、16结合书本简要分析§重点分析三段17-20提问:1.当杨光得知担架上的危重病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他有哪些反应?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体会用词的精妙。明确:“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2.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杨光是线索人物,其所见所闻构成了文章的故事情节。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来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更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