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先观察课本第10页上方的两个图片,看一看AB和CD哪一个长一些?右图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然后用尺量一下,你估计的准确吗?所以,我们单靠估计是不行的,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比较简单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讲授新课㈠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长度的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10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刻度尺的使用⑴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⑵读数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⑶记录:测量结果=数字+单位练习:被测物体的长度是多少?4、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㈡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当堂达标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3)一课桌的高为0.52;(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5、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