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4.掌握主要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成因和表现。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2.基本原因3.陆地自然带14.分异规律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1~3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2.下面诗句分别描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1)诗句一:“山下百花山上雪,一山居然四季全”;(2)诗句二:“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答案(1)垂直地带性。(2)纬度地带性。2探究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答案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统一。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答案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影响3.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答案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