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一体案山东省济阳一中王亭祥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二.自主学习提纲:三.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背景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②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④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⑤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内容: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受田农民纳租﹑纳调;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建国统一社会落后民族矛盾矛盾尖锐内容1.均田制与三长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汉化与移风易俗意义对北魏对民族融合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四.课中与课后习题点拨课中思考题1、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课后习题解答阅读与思考提示: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解析与探究提示: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自我测评答案: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2、主要内容有:(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3、影响:(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五.同步反馈训练(一)选择题1.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A.大兴安岭北段B.大兴安岭南段C.小兴安岭北段D.小兴安岭南段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A.386年B.439年C.485年D.493年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田,安世乃上书曰……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材料反映出均田制实行的背景包括()①贵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②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矛盾尖锐③鲜卑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④流民问题严重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5.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A.计口授田B.劝课农桑C.授田可以买卖D.官民平等6.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7.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改穿汉服8.北魏人口达到3000多万,是在A.拓跋珪时期B.冯太后时期C.孝文帝时期D.孝明帝时期9.魏孝文帝改革后,政府官员的俸禄来自()A.商人捐赠B.贪污收刮C.收取租调D.政府发放10.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A.颁布均田令B.制定俸禄制度C.改穿汉服D.迁都洛阳11.“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