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备课资料大象版●历史回眸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由于当时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两年徘徊的局面”。思想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全会还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如何正确认识“两年徘徊的局面?”2.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开启思维1.我的思路:要正确、全面认识“两年徘徊的局面”,就要正确认识“徘徊局面”指的是哪段历史时期,“徘徊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徘徊”的含义。“徘徊”时期是指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这段历史时期。这种“徘徊局面”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客观上讲是由于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从根本上讲,则是由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的结果。“徘徊”的含义是指这一时期的工作没有重大突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1)当时党的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推行“左”倾路线;(2)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左”倾,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的错误思想;(3)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搞新的个人崇拜;(4)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2.我的思路:理解改革开放的含义,就要认真研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规定。“改革”是对内改革,搞活经济;“开放”是对外开放,为实现现代化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含义是“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认为改革的重点应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可分为城市中的企业改革和农村中的农业改革。全会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应注意作好下列八项工作:(1)下放权力,让工农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2)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将权力移交给企业性质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3)按经济规律办事;(4)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5)执行按劳分配制度;(6)以自力更生为基础,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外开放);(7)大力加强科学和教育工作,培养人才。全会主张的“改革”中,还包括对农业发展的改革。全会认为要想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调动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为此,全会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3.我的思路:此题实际是要求学生充分、全面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要想真正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句话,必须认真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实际上也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变化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具体说来,我们可作如下分析:(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对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作了重新概括。这就解决了20年来未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政治路线。(3)十一届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