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VIP免费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_第1页
1/3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_第2页
2/3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_第3页
3/3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5、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解决方法:利用模型;地理专题地图;标石(岩石)。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资料片,直观的对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变动进行观察。2、筷子、钢锯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二、新课展开(一)、地震1、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2、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3、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1)张衡与地动仪。(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6、引导学生完成p150的讨论,并读图4-43。教师应该熟悉中国区域图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7、学生可能置疑:(1)地球上地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破坏程度)是怎样的?(3)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区域图不太熟悉三、作业:(1)搜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级别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2)在中国和世界空白图上绘火山、地震分布。(3)想象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以下凡方面考虑:状态、温度、密度、压力、物质组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