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第16课_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课时安排:1.5节板书设计: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评价: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局限性:反封不彻底,反帝不明确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①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②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1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由此导入新课。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1)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引导学生理解教材P78《时局图》的含义。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参见教材引言)(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参见“历史纵横”)(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