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细说教材】一、三教合一(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阅读提示注意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热点链接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和入世的关系★要点点拨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三)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要点点拨到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和佛、道的宗教理论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已经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阅读提示理学涉及的范围,研究的重点都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阅读提示注意“程颢”、“程颐”、“朱熹”几位思想家姓名的书写及读音。写对、读准关键的字词,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2)主要思想观点用心爱心专心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了起来。★热点链接“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热点链接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