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培养学生更改一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通过讲述,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这也是要为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学过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与阶段特征——向西方学习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与抵制侵略、救亡相连。由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化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早期,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中西方联系扩大。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2、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4、实质:是对西方侵略的积极回应。5、意义: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6、“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二、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政治——方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影响: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