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能力目标1.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2.通过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合作与斗争的辩证关系。3.通过对本节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中、苏作为亚、欧的两个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全球意识。●教学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导学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补充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请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大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对。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到1942年和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转折阶段。[讲授新课]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如下知识要点:(1)背景:莫斯科战役以后,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围莫斯科。(2)经过1942年夏,德军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猛烈进攻。1942年冬,苏军发动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用心爱心专心11943年春,取得战役胜利。从此苏军转入反攻。(3)意义:①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②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教师讲授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役遭到失败后,已没有发动全面进攻的力量,于是决定集中军力进攻南线的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地处顿河,伏尔加河咽喉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莫斯科的粮食和石油的供应中转站,因此它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城得失有关交战双方的命运。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从1942年7月底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每天出动千架飞机轰炸该城,半年内共出动十万架次飞机,投炸弹100余万颗,城中居民50万人,平均每人要承受两颗炸弹,斯大林格勒被炸成一片废墟。9月中旬,德军窜入市区,占有西北一隅,城的东南部仍在苏军手中。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5万市民日夜修筑工事,8万名工人补充到红军部队中去。拖拉机厂的工人在敌人距厂门仅800米的情况下仍坚持生产,9月份还生产了20辆坦克,坦克驶出厂门就直接投入了战斗。在全城军民浴血奋战下,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全城。十一月斯大林格勒地区已开始下雪,隆冬来临,德军既乏寒衣,又缺弹药,士气日趋低落,苏军开始组织反攻,形成“铁钳攻势”。德军被围,走投无路。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五千门大炮一齐轰击,2月2日德军三十三万人被全歼,敌总司令鲍罗斯以及二十余名将领,九万一千名官兵被俘。战场上被掩埋的德军尸体就有十四万七千余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德苏战争的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德国法西斯军队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的态势,在欧洲战场上开始节节败退。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理清斯大林格勒地名的演变: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明确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重要地位:位于伏尔加河西岸,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是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