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整合提升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北方聚落和南方聚落有哪些不同?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密度、形态和走向有什么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近现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哪些影响?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什么是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属性是什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3.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影响产业布局?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2.自然灾害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洪水与雨涝有什么区别?4.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5.治理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P89~90活动1.(1)图4-3为山区的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条件: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5.结合家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即可。教材P91活动1.第三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路稀疏。教材P92活动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教材P93活动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因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2)以东西走向为主。(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教材P94活动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P96活动1.图中气温明显低于现代的时期为大冰期。在图中共有3次,即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的第四纪。它们分别在距今大约6亿年前、2.5亿年前和二三百万年前。2.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少。3.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