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愚公移山》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愚公移山》[学习目的]1.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学习过程]一、简介1.课文《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2.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的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3.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二、思考1.列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愚公移山》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愚公在课文中发表了什么观点?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汝心(rǔ)曾(céng)不能诸(zhū)箕畚(jīběn)荷(hè)担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cuò)雍(yōng)南四、课文分析第1段1.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文句梳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方】见方,指面积。方圆。【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3.内容把握提问一: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讲解: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提问二:如何推断“阴”“阳”?讲解: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来推测。原来,山的南面,太阳从东方一出来,就能照得到,人们站在山南就能看得到太阳,所以叫做“阳”。那为什么水的北面也叫“阳”呢?而不是水的南面叫“阳”呢?因为水不同于山,水一般都有堤岸,水在堤岸的下面,太阳刚一出来,堤岸正好把水的南面遮住,所以叫“阴”;与之相反,水的北面却遮不到,所以叫“阳”。提问三:这段的数字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讲解: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提问四:这段写的内容是什么?讲解: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4.文段意思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第2段1.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文句梳理: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