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复习导学案【课时目标】阐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课时重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课时难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尝试练习】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过程(如右图所示)。2、结果:(1)F1全为。表明粒色中是显性,粒形中是显性。(2)F2中出现了不同性状之间的。(3)F2中4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解释过程2、图解说明:(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对遗传因子控制。(2)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种,且数量。(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3、自由组合现象与分离定律的关系:(1)就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而言,符合定律。(2)从概率角度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概率为各对性状的遗传概率的。(3)结论: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的。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1、过程及结果2、结论:测交结果与预期相符,证实了F1产生了种配子,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染色体上的基因,并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四、自由组合定律1、内容:在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表现为。即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的,是各自地分配到配子中去的。2、理解:(1)基因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关系: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是同时进行的。(3)基因行为: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小麦的高茎(T)对矮茎(t)为显性,无芒(B)对有芒(b)为显性。高茎无芒和矮茎有芒的小麦杂交,后代表现型为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且比例是1︰1︰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TtBb和ttbbB.TtBb和TtbbC.Ttbb和ttbbD.TtBb和ttBB2、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的豌豆杂交,后代中表现型有()A.2种B.4种C.6种D.9种3、南瓜的白色(A)对黄色(a)是显性,盘状(B)对球状(b)是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白色盘状(AABB)和黄色球状(aabb)的南瓜杂交获得F1,F1再自交产生F2。在F2中,理论上白色盘状南瓜应占F2总数的()A.1/16B.3/16C.1/2D.9/164、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61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5、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Rrbb和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A.RRBbB.RrBbC.rrbbD.Rrbb6、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是()A.BbCcB.BbccC.bbCcD.bbcc7、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A.1/16B.3/16C.7/16D.9/168、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aBB和AabbB.aaBb和AabbC.AAbb和aaBBD.AABB和aab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1小题,每空2分,共16分)9、豌豆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1)豌豆是授粉植物,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2)豌豆的紫花和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紫花豌豆和白花豌豆作亲本,进行了杂交实验1(见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