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比较并评价。3、学生自读课文(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1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1、赏析前三句(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察)(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评价,再表演。(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染、击、翔(5)比较鉴赏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2“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