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人民版必修2专题小结与测评“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续表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选A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B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实施于1918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正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所以B项正确。3.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选B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