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一实干家罗斯福1.新政的提出(1)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美国总统。(2)上台后,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2.新政的准备(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打造新政的纲领。(2)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4)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3.新政的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4.新政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知识点二施行新政1.阶段(1)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5年初,主要目的是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2)第二阶段:1935~1939年,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2.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4.影响(1)新政成为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2)对战后美国政府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政下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新政的实施表明了美国总统权力的全面扩张,美国逐步建立起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罗斯福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但这不能说明总统权力开始超越国会。知识点三渡过难关1.基本恢复(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2)表现:①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②1939年,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水平,农民收入增加。2.彻底摆脱危机(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原因: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②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③政府由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3)表现:①国民生产总值激增,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失业现象基本消失。②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美国,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因为新政是罗斯福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所以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主题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措施史料一:1935年7月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雇主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并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史料二:史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请分析:1.史料一的措施有何作用?2.史料二中图二与图一相比,在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对缓和危机将产生怎样的作用?3.史料三中的措施有何作用?答案:1.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缓解了社会矛盾。2.不同:以工代赈(或图一直接救济、图二间接救济)。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或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3.有利于社会稳定,客观上刺激了消费。要点1: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提示:(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了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就任总统。要点2: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从整顿银行业开始?成效如何?提示: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触发的,且当时整个国家银行信贷体系都陷入瘫痪,所以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