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鱼我欲也《孟子》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有一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她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的时候可能就会随时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新课导入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的弟子,是儒家继孔伋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作者简介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题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写作背景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相关常识苟得()所恶()一豆羹()箪()蹴尔()gǒuwùgēngdāncù字词注音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通假字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通假字1.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2.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3.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今义:已经)古今异义是而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是亦不可已乎(名词,这种做法)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一词多义于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语气助词,通“欤”)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一词多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词类活用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省略句:(我)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施舍)(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文言句式概括本文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取义者也”)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事故所而有神与死者”)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点的?有什么好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