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之所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是因为他的改革()A.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C.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历史意义D.在苏联彻底消除了个人崇拜之风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4.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5.“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的是()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上述言论()A.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B.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C.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D.预示着苏维埃联盟的解体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8.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模式僵化缺乏活力D.推行霸权主义外交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名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材料二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材料三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