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农业篇【知识梳理】(一)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历程:春秋中后期出现牛耕;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精耕细作模式的完善,井田制的瓦解,小农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2、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商周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后的铁犁牛耕3、水利设施的完善4、耕作模式的演变(1)原因:生产力的提高(2)商周时期: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春秋战国后:个体农耕的小农经济5、注重按农时经济生产,注重选种和育秧,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等(二)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简单概括为: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自给自足性)4、影响因素:推动因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上的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历代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不利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封建剥削严重;天灾人祸(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井田制①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瓦解:原因——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催征”、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①确立过程: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②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导地位);自耕农私有土地注意:在中国古代,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赋税的直接提供者,他们名下的土地是国家赋税收入的来源。(3)全面认识地主土地私有制①发展途径: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②发展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土地买卖频繁,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宋代不抑土地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普遍,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③经营方式:租佃经营★土地兼并:——出现原因: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为巩固统治]——政府措施:均田、限田(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但不可能根除。(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4土地所有制形式: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5、耕作技术:铁力牛耕1.2古代中国手工业【基础梳理】一、手工业发展的成就:(1)冶金业:——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已经相当普遍;南宋末开始用焦炭;明朝焦炭流行(2)纺织业:——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极具神韵。——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3)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釉里红;明清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二、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规模经营、细密分工、资金雄厚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投放市场明中期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