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经过: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3)结果: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诏书。(2)过程:①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②清政府中的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③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2.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4.分析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重点:1.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难点:1.戊戌维新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作用: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5)失败原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学而致用:题1、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创办强学会B.创办《实务报》C.维新思潮兴起D.公车上书题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宣传天陚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益加剧。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2、发展:(1)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的举措。(3)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3、结果:在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学而致用:题3、“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题4、著名维新人士容闳认为,(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表明其()A.肯定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正义性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指导意义C.批判义和团反帝斗争的盲目排外性D.希望义和团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三、八国联军侵华1、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3)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