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急救及护理课件•烧伤概述•严重烧伤病理生理•严重烧伤急救措施•严重烧伤护理要点•特殊类型烧伤急救及护理•总结与展望目录01烧伤概述烧伤是指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放射线等外部因素引起的组织损伤,通常涉及皮肤和/或黏膜,严重时可伤及皮下和黏膜下组织。根据烧伤深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烧伤。烧伤定义与分类烧伤分类烧伤定义常见的烧伤原因包括热力烧伤(如火焰、热液、蒸气等)、化学烧伤(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电烧伤和放射线烧伤等。烧伤原因从事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工作的人员,以及儿童、老年人等人群,烧伤风险相对较高。危险因素烧伤原因及危险因素烧伤是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异。发病率与死亡率烧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以头面部、四肢和躯干较为常见。烧伤面积越大,病情越严重,治疗难度也越大。烧伤部位与面积严重烧伤可能导致休克、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烧伤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挛缩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并发症与后遗症烧伤流行病学特点02严重烧伤病理生理烧伤导致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受损,使皮肤失去保护作用,容易受外界细菌侵入。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水分及电解质失衡体温调节障碍烧伤后皮肤水分大量蒸发,电解质随之丢失,导致体内环境紊乱。皮肤烧伤后,汗腺、皮脂腺等调节体温的结构受损,使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030201皮肤结构与功能受损烧伤后全身反应与并发症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感染烧伤后机体会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烧伤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烧伤后皮肤失去屏障作用,加之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甚至导致脓毒症。严重烧伤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衰竭等。烧伤愈合过程可分为渗出期、增生期和塑形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烧伤愈合阶段烧伤后瘢痕形成主要是由于皮肤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异常增生所致,与烧伤深度、创面感染等因素有关。瘢痕形成机制瘢痕可根据其形态、性质和影响分为不同类型,如增生性瘢痕、挛缩性瘢痕等,对患者的外观和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瘢痕分类与影响烧伤愈合过程与瘢痕形成03严重烧伤急救措施冷水冲洗或浸泡用大量冷水冲洗或浸泡烧伤部位,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疼痛。迅速脱离致伤源立即远离火源、化学物质等致伤因素,避免进一步伤害。初步评估伤情快速判断烧伤严重程度,包括烧伤面积、深度及合并伤等。保护创面用干净纱布或布料覆盖烧伤创面,避免污染和进一步损伤。迅速转运尽快将患者转运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现场初步处理与转运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与氧气治疗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治疗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状态。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对于严重呼吸困难或窒息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建立静脉通道液体复苏监测生命体征纠正电解质紊乱液体复苏与电解质平衡维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补液量,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补液。根据血液检查结果,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疼痛评估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使用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疼痛控制与镇静药物使用01020304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对于严重焦虑、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04严重烧伤护理要点创面敷料选择根据烧伤深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敷料,如生物敷料、合成敷料等,以保护创面并促进愈合。创面清洁与消毒定期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清洗剂清洗创面,保持创面清洁;外用消毒剂如碘伏、洗必泰等,防止感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