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2页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关于《道德经》范文〔精选12篇〕《道德经》1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事实确实是这样吗?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这传说闻之荒唐,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唐的故事。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第2页共32页馆。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恳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道德经》的大纲。假设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根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何为道?“道”是老子首创的具有深化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那么,是世界上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高法那么,是世界上最高的智第3页共32页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来描绘事物的演变过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人间,而中国的老子只需以道种下万物的种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人之道损缺乏而奉有余。人心缺乏蛇吞象,往往不满足于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于别人手中之物。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存在这无可撼动的定律的。古时甚至现时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缘于此故,古时是疆土的扩张,而当今更添了资的争夺。战争往往得利的是强者,那么结果便只能是损缺乏而奉有余。推及个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拥有较多东西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拥有较少的人却更容易受剥夺。这便是人道。而何谓天道?天道如水,水总往高处流向地处,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人识道,必处善事,得七窍玲珑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无所陈之,百姓干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个归个道,互不相扰。只有这样世事烦恼便会消散,不止人安居乐业,飞禽走兽也得享天伦之乐。各司其职,各得其乐。“道”是天道,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贯穿于天地之间,是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根底。第4页共32页与第一章的虚无缥缈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满思辨色彩,语言简洁,而其中的滋味却使人意味深长。老子将美与恶相比,善与恶相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都存在着两面性。常人经常只能看到锋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是不得一见。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故而智者能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因为有无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为身上有着____的一面。功成名就时可以走出成功的光环,功名就不会离你而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高二时我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一直在前头彷徨。久而久之,那个名次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