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开始于南斯拉夫,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并使苏联的势力增强,可以排除C、D两项。答案:B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3.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解析: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选C。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能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错误。答案:C4.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解体于戈尔巴乔夫之手。答案:C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解析:题干要求从“内容”入手,A项是错误的;B项错在“同时”;C项经济方法的应用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也有体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6.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艰巨的,成功的改革可以缓解危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败的改革则可能葬送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哪个部门?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是如何促进工业发展的?(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它的经济改革存在什么局限制约了改革的成效?(4)综上所述,以苏联的改革为鉴,你认为改革应该坚持什么原则?答案:(1)部门:农业。原因:“斯大林模式”在农业方面的弊端显著暴露,农业问题严重。措施: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3)思想: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局限: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4)原则:要加强宏观决策和顶层设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民生至上。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倡导“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