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5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选择题1.“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分配。”材料反映(D)A.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的措施B.俄国二月革命前人民的要求C.《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要求D.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向解析: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因此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四月提纲》在十月革命之前发表,故A项错误。《四月提纲》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人民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月提纲》的内容,而非《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内容,故C项错误。2.《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巩固苏维埃政权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是指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材料所述“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应当是指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故答案为A项。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完成的任务,排除B项;列宁认为应当退出一战,排除C项;列宁认为应当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不仅仅只是巩固苏维埃政权,排除D项。3.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A.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解析: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夺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4.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该政策的制定明显脱离苏俄的国情C.斯大林想借助该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解析:根据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是指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因此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而该状况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排除;该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但是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5.黄仁宇在评价苏俄(联)的某项举措时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状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苏联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根据“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状态的各种措施”“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