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A.废除丞相B.设立殿阁大学士C.设立南书房D.设立军机处解析:选B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丞相制度而造成的,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B项正确;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C、D两项。2.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明朝()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解析:选A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D项从图示无法得知,排除D项。3.“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解析:选B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继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项符合题意;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打败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故A、D两项错误;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故C项错误。4.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丝织业的兴盛D.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知反映的是明朝中期,民营丝织业的兴盛,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和弃农经商现象,A、D两项排除。5.在《阳明年谱》中记载,徐言问(阳明)道体无恙。阳明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这反映出王阳明()A.重视精神的作用B.偏好道家学说C.无视生命D.主张天人感应解析:选A“未死者,元气耳”意在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即材料反映出王阳明重视精神的作用,故选A项;王阳明是儒家代表,不会偏好道家学说,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明确表述王阳明无视生命,C项排除;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D项排除。6.下表摘编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作物相关记述稗“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材料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A.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C.认为水稻不足以度荒D.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是《农政全书》对一些粮食作物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上看,强调的是三种作物对灾荒之年的预防效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水利的重要性,故A、D两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水稻与备荒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7.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A.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B.军纪严明C.严禁掠夺D.不许妄杀百姓解析:选A从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均排除。8.“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解析:选A材料信息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策问机构,不是决策机关,这种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军机处组织严密,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是军机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