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6课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答案】D【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讧变乱,不符合秦、隋灭亡的史实,故B项错误;秦有宦官赵高专权,隋没有;秦、隋都没有外戚专权,故C项错误;秦、隋两朝都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被农民战争推翻,故D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驰道D.大运河【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东西交通大动脉是长江,南北交通大动脉是大运河,促进了南北资源整合,故D项正确。3.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答案】C【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洛阳为东都,故C项正确。4.(2020·辽宁本溪)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项错误;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5.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A项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B项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项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6.(2020·泰安)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需要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与交流B.发动高丽战争需要运输军粮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密切关系,是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故选A项;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不是新形势,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爆发更不属于新形势,故C项错误;两宋之际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7.下图为隋代设置的义仓。对其理解正确的是,义仓()A.修建的初衷是供应朝廷物资需要B.遍置于长安洛阳等都市C.是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设置的粮仓D.满足了征伐高丽的需要【答案】C【解析】隋代设置的义仓遍置于乡间,主要功能是备水旱赈济,故选C项,排除其他三项。8.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答案】B【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可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中寻找突破口,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故选B项。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