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提升训练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解析】选C。“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商朝的国家大事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到:“故商人祀其先王,兄弟同礼;既先王兄弟之未立者,其礼亦同……”这一状况()A.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管理B.形成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C.容易造成统治阶级的内部纷争D.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解析】选C。材料中“兄弟同礼”的现象表明商朝时嫡庶未立,尚未形成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故容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3.(2017·北京高一检测)《诗经·国风》收录了周南、召南、卫、郑、齐、魏、唐、秦、陈、曹等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由此可知,周朝控制的主要区域位于()A.黄河中下游B.长江中游C.巴蜀地区D.关中地区【解析】选A。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周南、召南位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故A正确,B、C、D错误。4.(2017·保定高一检测)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解析】选B。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析材料,周公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故本题选B。【拓展延伸】周王与同姓诸侯之间的关系(1)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2)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5.(2017·赤峰高一检测)据《春秋》记载,在240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解析】选A。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的信息说明鲁君由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A。【补偿训练】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D.井田制的兴衰【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6.(2017·嘉兴高一检测)西周实行系统完整的宗法制度。依据当时的宗法制,下列对“士”这一阶层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于卿大夫是大宗B.士不再实行宗法制C.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士一定与周王室同姓【解析】选C。卿大夫以下是士,相对于卿大夫,士是小宗,故A错误;士仍然按照宗法制分封,故B错误;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分封为庶民,故C正确;士不一定与周王室同姓,有功臣也可以分封,故D错误。【深化点拨】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7.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解析】选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代,故A错误;材料“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体现了国家内的上下级权力结构,“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体现了家族内的血缘亲疏,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家国一体,故B正确;材料“统治阶级中……以亲属血缘为基础”体现了“家天下”的属性,故C错误;材料“以亲属血缘为基础”体现了西周贵族政治的特点,故D错误。8.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