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习题岳麓版必修1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诸侯国内部出现了大夫夺权的现象,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与题干不符。【答案】A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D项说法错误;秦朝以后各代对皇家子弟的分封,反映了皇室的特权,故C项正确。【答案】C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在于“不考虑世系”,即废除了自周以来的以血缘亲属来确定政治权利的大小的制度,意味着秦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答案】A4.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A.丞相B.御史大夫C.九卿D.郡守【解析】朝议的范围主要涉及中央官僚机构,郡守属于地方官员,不能够参加朝议。【答案】D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答案】A6.《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B.此时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D.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解析】从题干中“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可知秦国在新统治地区施行了郡县制,故C正确;B错,因为此时皇帝制度尚未建立;A、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7.秦朝郡县制基本适应了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皇帝与郡县官吏是君臣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得世袭【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其长官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答案】D8.王夫之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而设立的,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答案】B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解析】从材料“纠弹为之责”可看出这一官吏具有监察的职能,故选C。【答案】C10.依据下图指出秦朝官制的本质特征()A.改国王为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解析】依图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皇权至上。【答案】D11.“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