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A.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B.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C.大禹功绩卓著,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D.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解析:大禹治水体现了古代原始社会人尽其力的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特征,而夏禹戴冠冕意味着奴隶制度的产生,氏族制度的瓦解,因此,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故D项正确;A项体现不出图二的信息,排除;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是秦始皇,故B项错误;C项只是表面现象,体现不出实质,排除。2.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C)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国家的重大政治生活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3.《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注: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代国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这说明西周初年(D)A.分封邦国众多B.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C.靠盟约维系宗法关系D.尚未形成高度集权解析:周成王与周公、大公(姜太公,名尚)本是君臣关系,却与之建立盟约,说明周天子尚未形成高度集权。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天子与封臣关系平等不符合史实;靠盟约只是加强关系,并不是维系宗法关系。4.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D)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解析:从材料中可见商鞅原叫卫鞅,受封于商地,而得姓商,故又名商鞅,说明“商”姓来源于封地。5.“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C)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解析: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A项符合商王统治的特点,B、D两项中“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属于秦朝的政治特征。6.“封”,甲骨文作,形似一株树,作划疆分界之意,于其右旁加“邑”,即成金文“邦”字。“国”,甲骨文作,从戈守口,像人持戈“保家卫国”。这几个字的古字形揭示出诸侯国的职责是(B)A.分封亲属,明辨亲疏B.划定疆界,驻军守土C.征收租税,保家卫国D.和谐族权,拱卫王室解析:由“划疆分界”“从戈守口,像人持戈‘保家卫国’”等信息分析可知,本题选B。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7.“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举烽火”,于是“诸侯悉至”,发现受到戏弄的故事。这表明(B)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解析:“举烽火”“诸侯悉至”体现的是诸侯履行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或攻伐,故C、D两项错误。8.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C)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解析:由“同姓不婚”可知,这并非为了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B项错误;由“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分析可知,周天子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展和宗法继承规则,使得诸侯国大都控制在与周天子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手中,进而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D两项并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