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4课时 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VIP免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4课时 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1页
1/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4课时 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2页
2/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4课时 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_第3页
3/3
道家和法家思想(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解题必备】正确理解“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本意是不妄为,并不是不为,这一点值得注意。无为:自然;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无为而治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什么是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A.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建立了尊君卑臣的等级社会D.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1.【答案】D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冲击了血缘和等级社会,“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的主张实际上是提倡加强君主和国家的权威,这些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法家主张“尊君卑臣”是为了突出君主的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3.【答案】C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4课时 道家和法家思想每日一题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历史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